青春执笔绘陇原振兴路上见真章网上平台配资
——哲学与社会学院赴甘谷县安远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
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“青春陇原行·安远振兴路”实践团合影
为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,探寻红色基因赋能乡村发展的密码,7月15日至21日,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“青春陇原行·安远振兴路”实践团队一行9名师生,深入陇原古镇甘谷县安远镇,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他们通过实地走访、深度访谈、田野调查等形式,用心感受古丝绸之路重镇的民生变迁、产业脉动、红色底蕴与文化传承,在行走的课堂中上好国情社情“思政课”,用青春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此次调研,实践团队聚焦“产业升级+红色传承+文化赋能”的振兴密码,足迹遍布田间地头、农家院落、产业基地和文化场馆。在巩川村,队员们欣喜地看到自来水通到农户新灶台,改厕补贴直达村民社保卡,这份温暖的“民生底色”,是当地干部责任心与实干心的结晶,也成为团队调研中关于花椒防虫、路灯维护等民生建议的重要依据。
实践团成员在辣椒工厂体验直播带货
产业振兴是乡村发展的筋骨。队员们走访了散渡河畔的现代农业长廊:天津援建的巩川村反季节蜜桃基地硕果累累,山东企业投资的蓝莓基地紫韵流动,王马村的火龙果大棚创造了“南果北种”的奇迹,“陇上椒”加工厂里“甘味”认证产品年销可观,“东椒西粮北果川棚”的产业布局,谱写着三产融合的时代新篇。
红色是安远最厚重的底色。在甘谷县红色记忆馆,泛黄的县志记载着红军露宿山梁、不扰民众的往事,老党员珍藏的红军铜扣,诉说着安远人骨子里的红色念想,这种红色精神已转化为新时代治理实践。巩川村“党建联盟”机制让15个村党支部包抓产业大棚,红色基因正通过“支部包棚、党员联户”激活乡村内生动力。
实践团成员与当地村民合影留念
青春建功新时代网上平台配资,振兴路上见真章。此次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暑期社会调研活动,是青年学子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。带队教师李雨桐总结道:“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深刻启示我们,乡村振兴既要政策活水浇灌产业之花,更需红色基因铸魂、文化薪火暖心。青年学子扎根陇原沃野,正是对时代重任与家国情怀最有力的诠释。”(通讯员王泽尧)
联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